新闻中心

东疆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七:感受东疆精神
来源:小九直播cba    发布时间:2024-02-26 12:16:19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新闻中心滨海新区滨海发展九大产业功能区

  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昂振奋。十年,人工填海造陆建成一个30平方公里的半岛;3650多个日夜,打造出一座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现代化港城。面对入世后全球经济的风云变换、牢牢把握着国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

  天津北方网讯: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昂振奋。十年,人工填海造陆建成一个30平方公里的半岛;3650多个日夜,打造出一座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现代化港城。面对入世后全球经济的风云变换、牢牢把握着国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一个追求卓越的港口、一众加速奔跑的人们,始终坚定前行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区的光明大道上。不论是建设初期的艰难困苦还是一期封关时的日夜兼程,不论是产业聚集的创业艰辛还是先行先试的苦苦求索,东疆的建设者们在困难中砥砺奋起,在挑战中开拓创新,在奋进中科学发展,以亲身经历锻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东疆精神。

  东疆港区的建设是在一片大海中开始的,施工条件之艰苦令常人难以想像。2002年6月开工的北大防波堤工程就是在大海中用半圆体的钢筋水泥构件建成一道“海上长城”,将东疆港区现在的区域进行圈围。海上无风三尺浪,实施工程人员在汪洋中战天斗海,吃住都在工程船上,在极其艰苦也颇具危险的环境下,将一个个数吨重的半圆体构件埋放入海中,为后续的吹泥作业创造了条件。

  2004年初,东疆除了已建成一条12公里长若隐若现的北大防波堤,还是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要想登岛只能乘船上去。先坐车后乘船,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3、4个小时。那时岛上条件非常简陋。建设者们上岛尽量不带女同志去,如果有工作需要,就尽量不喝水。重重困难并没有吓倒广大建设者,而是被他们一一克服。饮用水需要从10公里以外调运,电只能依靠临时的施工用电,工程时常要被迫停下来以应对极端的天气情况。夏天,岛上温度时常高达40度;冬季,这里经常是七、八级大风,羽绒服、棉大衣一吹就透,人有时险些被刮进海里。

  到2007年初,东疆建设已确定进入了一期封关前最后的攻坚阶段,同时开展的工作面达1000多个,从淤泥地层的真空预压到最终的面层施工,29个环节一起进行,有近万名建设者在平行交叉作业。为此,东疆建设者们采取“矩阵式”管理方法,科学地占满空间,用好时间,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及时作出调整工程进度。初步统计,整个工程要打设的各类桩基连接起来超过了天津到北京的距离,浇筑的码头面层超过20个足球场大小,为软基加固而打设的塑料排水板,如果铺成一米宽,可以从漠河一直通到南沙群岛。唯一一条由山皮土堆成的20米宽、11公里长的施工通道,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开车需要跑上一个多小时,能把车上人颠簸得五脏六腑都天翻地覆,而建设者只开玩笑地称之为是参加了“达喀尔拉力赛”。一次,天气预报说转天有大风。当时物流仓库的80%的屋顶已经完工,如果刮起大风,不仅无法施工,而且易发生意外,施工队伍奋战一夜,终于把活赶完。

  对于技术难题,建设者们以科学严谨的精神一一破解。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工程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单体集装箱码头工程,码头公司、建筑设计企业、实施工程单位联合攻关,抓住生产组织、施工工艺和生产效率三个环节,一次次挫败困难、攻克难关,先后研发出靠船件直角改圆角等19项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5+2”,“白+黑”。东疆建设者们创造了中国港口建设史上令人惊叹的“东疆速度”。

  所有参与过东疆港区建设的人们,无不感概于东疆工程的浩大与繁杂,也无不惊叹于东疆建设成果的丰硕和显著,却很少有人提及自己在东疆建设历程中做了什么。他们没“愚公移山”的豪言壮语,却演绎了“精卫填海”的人间奇迹;他们没排山倒海的非凡力量,却完成了沧海桑田的世事巨变。

  年过半百仍勇担重担、开疆拓土的东疆首任“岛主”陈荣,指挥千军万马、打赢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关键性战役的“东疆总指挥”张丽丽,破解世界性港口建设难题、发明箱筒型防波提结构的博士工程师李伟所有的东疆建设者们都把自己交给了这项工程。

  付海峰,十年前参加过北大防波堤奠基仪式、目前东疆国际商品展销中心项目建设的负责人。他从2004年东疆建设研发企业成立起就负责东疆各项工程的施工管理,亲身经历了东疆港区围海、吹填、造陆、道路等多个工程。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06年底的一次险情。凌晨一点多,一处道路软基加固正在进行,旁边的区域还在吹泥。泥面涨高太快,这边的埝有些塌,泥溢流出来。他马上乘船上岛,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吹泥管上赶到现场。半夜什么也看不见,打着手电。当时大量泥开始涌入,他立即组织人力抢堵,暂停吹泥,抢修加高埝,前延吹泥管道,切改吹泥口,及时控制住了险情,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这样的危险傅海峰还经历了很多,但不畏艰险的他看着东疆一天天成长。如今,由他们负责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

  张弛,一位从东疆建设项目启动就坚持工作在第一线的女工程师。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她经常徒步上岛,进行实地勘测。工程要紧的时候,她日夜守在工地。2004年11月,张弛突然接到电话,母亲突发脑梗塞、虽经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行动和说话的能力。张弛没有把自己负责的项目甩给别人,而是委托丈夫、弟弟和护工照顾母亲。这些年她全身投入了东疆建设的各个项目,当她难得抽出一点时间来到病房的时候,母亲的眼神一刻也不离开她,流露出浓浓的眷恋之情。如今,年迈的母亲已然离世,而在东疆的施工现场,她紧张忙碌的身影依旧,只是面庞更显黝黑、鬓角已现白发。

  张忠东,时任东疆保税港区政策研究室主任。他拖着“三高”的身体没日没夜的研究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举措,先后100余次跑国家部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反复研究保税港区政策突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东疆发展破题。在他的执着努力下,一个被誉为“我国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方案”--《国务院关于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的批复终于落地东疆。

  胡亮,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招商是他的使命,从到东疆工作伊始,他就专心研究东疆的功能政策优势,探索适合东疆自身的招商引资新途径。他带着保税港区的特色政策,走访各类型企业,足迹踏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他在招商推介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带着思考为项目引进服务。在东疆奋斗的日子里,他放弃了婚假,没办婚宴;爱人坐月子,仅回家两次;父亲住院做手术他不在床前几年的努力,他和同事一起迎来了东疆今天好项目大项目纷纷落地的喜人局面。

  还有太多的名字应该被铭记,但有限的文字不能一一记录东疆建设者的事迹,他们把个人的得失和对家人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把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无私地播撒在东疆这片土地上。他们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才有了今天的“东疆美景”。

  回眸今昔巨变,感悟时代发展,凝聚奋进力量。在即将建成的东疆建设开发纪念公园中漫步,一个个手印,一幅幅浮雕,一组组数字,一幕幕图景或静默无声,或震撼动人。这是一个港口十年间激情拼搏的印记,这是无数东疆建设者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时刻,更是天津这个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生动见证。 浓墨重彩之间,让大海珍藏一段难忘的记忆,让城市感怀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东疆速度”给天津增添了发展动力,“东疆精神”则为“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天津精神增添了最为生动形象的诠释,给予每一位天津人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